無人知曉街廓一帶的矮房子:光復南路66巷

這裡沒有特別知名的點,外人不會為了什麼專程來此。這裡就像台北許多街廓發展一樣,巷弄整併,高樓、豪宅接力而起。但,尚未全面席捲,是以能在縫隙處,重溫上世紀窄巷矮屋的生活氣息。

從光復南路22巷進入,過了綠地,右側一排二層連棟矮屋,多有小院子。其對面,昔日有整片一樓平房社區與之相對,一派歲月靜好。

當然,平房區勢必步入都市高層化行列,興建中的華廈已完全不見當時痕跡,連巷弄都被重組了。生命鬥士、作家劉俠也曾生活在社區中,如今只留下故居旁的烏臼與玉蘭兩原住民,前者據稱是劉俠母親所植。

不過,貼著綠地、隔一條北側的6巷,仍有幾棟矮房子,藏在短小的26弄裡。

6巷往西延伸是158巷7弄,含巷帶弄的地址,似乎比較容易出現矮房子。如22號,山牆還有精緻的小氣窗。

14號,小屋搭配小廣場,即是高樓環伺下的喘息之地。

以順時鐘方向往南走,32巷一帶有早期的電梯大廈,基地台高。本區基本上是人車共用巷弄,唯有此類大街廓開發、建物推縮,才會劃設獨立人行道。

58巷巷口,建物背面呈X狀的戶外樓梯,很市井。

對街的新建豪宅,挑高大門、噴泉與雕塑,是此類建物的標配。

街廓南界為交通幹線市民大道,僅幾步之遙,與之平行的66巷卻是區內最窄之徑,矮房構成的寧靜巷弄,最是本區早期寫照。

平房頭頂的木製小閣樓。

過66巷,沿106巷北繞。比起廟宇,教會形式多簡潔。街區頗多,有三處。

兩棟相望的豪宅,面對106巷態度大不同。右側的以退縮大廣場迎接,左側則以緊貼的高牆對待,行人多快速通過,不容駐足。

其實,如這樣尺度的巷弄,最適合的是一般的步登公寓,無壓迫感。一樓院子探頭出來的花草樹木,就足以為街道帶來好感覺。

再往北,樹下傳統菜攤,人潮湧現。這已是橫跨延吉街兩邊的早市東緣。

早市旁的家栽之人,小綠綠圍繞,某種程度延續了街廓內矮屋獨有的生活氛圍。

手感地圖

松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