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地 Post author:veins_of_taipei Post category:特色主題 除了人類,地球上其他生物都沒有製造垃圾的問題。所幸城市的各個角落裡,仍有不同形式的再生之地,延續了物品的生命。這些第二春地景,讓台北成為一個溫暖、有情、有意思又珍惜資源的城市。 這些延續物件世間生命的地點,因著物件的種類而有不同的空間分布,及相異出現的形式。有一類是因經濟規模而成的聚落,如赤峰街的五金材料,一路還伴隨著撲鼻的油金味。 若前述打鐵巷弄是武街,則曾經舊書攤林立的牯嶺街便是文街了。雖已沒落,只剩下易林、松林兩家舊書店,但此處在台北文化記憶裡永遠有一席之地。 萬華桂林路65巷裡,一整排都是販賣二手電器的小攤,東西總是淹出門口。 和前面單一物品不同,羅斯福路上的這間大型二手商店,就是綜合型的了。雖不是聚落,卻有聚落的規模,如同店名,在裡面東摸西看,確有尋寶的感覺。 再生之所有時沒有來歷,不期而遇。如忠駝國宅附近巷口這家,室內堆滿各式物品,外沿是腳踏車,旁邊的小板凳,是老闆讓物品「回春」的工作位置。 南海路上這間攝影社,除了人像拍照,也賣起各家廠牌的吃底片老相機。 相對於那些有店面的,另一大類型是露天的,有吉普賽的味道。這個攤位從福德街巷弄的一個早市,兀自冒出,物件隨意而底層。 有游牧性質的二手市集,在文化場館、文創園區周邊頗為常見。這是台博南門園區的假日,一場吸引眾多文青的舊物交流會。活動名稱「購舊好」,很精準傳達此類市集的精神。 市集通常由一個組織或協會登高一呼、招募夥伴。這天北流草地旁出現的是「小樹市集」,客群明確而特別,展示的全是小孩的二手衣物玩具,偶有孩童幫忙顧攤,現場氣氛猶如親子嘉年華。 天母圓環的二手市集。這一檔舊攤,吸引人的倒不是手錶成品大軍,而是老闆腳下的那些零件堆及修復工具。另有趣的,是這攤不在萬華,而是在天母。 新北三重重興橋下,則有全國最大的跳蚤市集。這裡品項繁複,因有盡有,是一條目不暇給的時光大道。 再生對象不限物品,亦含建物。老屋整建而獲得新生的案例不少,迪化街歷史街區因都市計畫管制的關係,提供了老屋新生群聚的結構性條件。即便部分街屋沒有「修舊如舊」,但空間形式是被保留下來的。這是其中一處街屋的天井。 萬華南機場的地下室很特別。除了舊書店和二手商品,也有手作區。由於地緣的關係,經營團隊希望在這裡流動、工作的人和這些跳蚤商品一樣,能有「第二次機會」,這是一個在物品、空間與人身上,都有著再生概念的場域。 辛亥路山坡轉角的一處舊木材聚集所。雖位置偏僻,卻如民間保存般留下了這座城市的木框門窗記憶。希望它們有好歸宿,繼續成為某處空間的時間元素。 Read more articles Previous Post門道:入口的學問 Next Post抬頭看陽台 You Might Also Like 路邊理髮:福德街 221 巷 7 6 月, 2022 尋老台北的寶可夢:花格磚 15 9 月, 2022 抬頭看陽台 28 6 月,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