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同區]從哈密街到錦西街——初代文青集散地以及斯文里的民族熔爐縮影

除了大稻埕、艋舺及台北城以外,大龍峒街區過去也是發展較早,曾經相當繁華的區域,這裡有兩座具代表性的廟宇—保安宮及臺北孔廟,因此從過去至今一直是台北的儒學基地,可說是台北最早的文青集散地;而大龍峒這個地名取自平埔族語—Pourompon,後來由來此定區的泉州人取諧音改為大隆同、大龍峒。現在的哈密街舊時被稱為大龍峒街,直到戰後國民政府遷台,才改名為哈密街,有時想想,不只硬體空間會隨時間改變,連巷弄街道的路名都有可能與原本的立意分離。

孔廟旁的小日子:哈密街巷弄精緻小屋

大龍峒一帶是台北很早就發展的區域,作家蔣勳的童年也在此度過。或許它的大歷史不少人耳熟能詳,但巷弄裡的那些獨特住...
Ubike台北孔廟站

位在保安宮側面及孔廟後方的ubike租借站,旁邊是可以休憩的公園

台北孔廟

於日治時期建造,是台北重要的儒家思想中心

夜市裡的男士理髮
夜市裡的傳統理髮店,是上個世紀男性梳妝打扮的場所
式微的廟宇牌樓
台灣有許多廟宇都會在鄰里間設置牌樓,概念與日本的鳥居類似,有些廟宇因為信眾不多,而漸漸在巷弄中式微
丸莊醬油台北營業所
斑駁的醬油招牌,剛好反應百年醬油品牌的歷史
小說中的咖啡館
巷弄裡的早期咖啡館,店內的氛圍與擺設,就像是村上村樹小說會出現的咖啡店,這些老店也是巷弄吸引人的一大原因
營業中的小理髮廳

小小的理髮店,僅有一張椅子,雖然已敵不過現代美髮沙龍,但門上仍掛著營業中

昌吉聚落

這裡前身是北市的職員宿舍,後來成為都市活化的創意空間,現在也仍做多元使用

川味外省麵店

斯文里整宅作為一個民族大熔爐,當時也安置了許多戰後遷台的外省族群,讓許多外省口味也在社區落地生根,連遠在四川的口味都能在社區的樓下吃到

港式小品

位在斯文里整宅地下室的髮式商店,不知道港式的飾品有什麼特別的樣式

住商合一的好處

整宅一樓有著各種店家,繡學號店家隔壁在賣廣東粥,能滿足住戶大多數的需求

轉型的自行車店

當自行車不再是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,自行車店的師父不得不跟著時代斜槓經營店鋪

雲祥麵食
在地非常好吃的小吃店,平價選擇多樣,辣椒醬也都是店家自製,非常用心
神聖的屋簷
當一樓是宮廟,騎樓的屋簷就成為宮廟的屋頂,屋簷上的神仙聖獸裝飾,特別的吸睛神聖
仙島SENTO東方茶屋

以前經過時是一間文青咖啡店,並附有展覽空間,現在成為了特色茶屋,城市的店面空間變化實在有趣

豬血湯的代名詞

昌吉街最有名的是豬血湯,因為過去這裡曾是被稱為「豬屠口」的豬隻屠宰場,擁有許多新鮮的豬血,便催生出北市最有名的豬血湯店

文創翻新的老店

在地知名的燉鰻小吃店,後來經過整修及重新設計,煥然一新的裝潢讓人誤以為是新的店家

黑湯咖啡

典型的獨立咖啡店,除了手沖咖啡以外,還有賣熱帶水果黑湯,真好奇這是什麼獨門飲料

慢慢生活美

巷弄中的陶藝工作坊,不僅是店舖,也是教室跟展覽空間

現流冊店

巷弄中的獨立書店,環境看起來很舒適,感覺可以在裡面待上整個下午

裁縫材料行

這附近有許多裁縫材料行。小時候還沒有外送平台,我曾經騎單車來這裡幫阿姨拿貨料,回去給他修改衣服,就像現在的外送人員一樣

女子美容院

在以往,美容院是專門為女性設計造型的場所,而男性則會去理容院修容剪髮。因此在電影艋舺的對話中,男主角才會對媽媽前男友不滿,說出「這是美容院不是理容院」

朝代大戲院

曾經是大同中山區最大的二輪電影院,也是台北市區內最後一間歇業的二輪電影院,在當年是許多小資男女當年的約會聖地

都更後的宮廟

更新後的大樓,即便是宮廟進駐,也沒有更動外觀,沒想到宮廟與市容也能找到平衡點

百年老店柴寮仔鯊魚煙

藏在巷口的鯊魚煙專賣店,是許多老台北人鍾愛的小吃店名單,而店名的「柴仔寮」,也暗示著這裡既不是涼州也不是寧夏,而是木材產業集散地

巷弄裡的日系小店
窄小的巷弄中,隱藏一間帶有日系風格的小店,在老舊的街區中,特別對比
Ubike蔣渭水紀念公園租借站

蔣渭水紀念公園的Ubike租借站,公園有許多民主運動的紀念碑,很適合進去逛逛

硬派地景中的軟線條:興城街、萬全街

金屬勞動是這裡的代表性畫面,但夾雜其中的老屋、雜貨店、豆腐店及緩慢時光,又軟化了區內的鋼鐵線條。 街廓由承德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