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大稻埕、艋舺及台北城以外,大龍峒街區過去也是發展較早,曾經相當繁華的區域,這裡有兩座具代表性的廟宇—保安宮及臺北孔廟,因此從過去至今一直是台北的儒學基地,可說是台北最早的文青集散地;而大龍峒這個地名取自平埔族語—Pourompon,後來由來此定區的泉州人取諧音改為大隆同、大龍峒。現在的哈密街舊時被稱為大龍峒街,直到戰後國民政府遷台,才改名為哈密街,有時想想,不只硬體空間會隨時間改變,連巷弄街道的路名都有可能與原本的立意分離。
位在保安宮側面及孔廟後方的ubike租借站,旁邊是可以休憩的公園
於日治時期建造,是台北重要的儒家思想中心
小小的理髮店,僅有一張椅子,雖然已敵不過現代美髮沙龍,但門上仍掛著營業中
這裡前身是北市的職員宿舍,後來成為都市活化的創意空間,現在也仍做多元使用
斯文里整宅作為一個民族大熔爐,當時也安置了許多戰後遷台的外省族群,讓許多外省口味也在社區落地生根,連遠在四川的口味都能在社區的樓下吃到
位在斯文里整宅地下室的髮式商店,不知道港式的飾品有什麼特別的樣式
整宅一樓有著各種店家,繡學號店家隔壁在賣廣東粥,能滿足住戶大多數的需求
當自行車不再是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,自行車店的師父不得不跟著時代斜槓經營店鋪
以前經過時是一間文青咖啡店,並附有展覽空間,現在成為了特色茶屋,城市的店面空間變化實在有趣
昌吉街最有名的是豬血湯,因為過去這裡曾是被稱為「豬屠口」的豬隻屠宰場,擁有許多新鮮的豬血,便催生出北市最有名的豬血湯店
在地知名的燉鰻小吃店,後來經過整修及重新設計,煥然一新的裝潢讓人誤以為是新的店家
典型的獨立咖啡店,除了手沖咖啡以外,還有賣熱帶水果黑湯,真好奇這是什麼獨門飲料
巷弄中的陶藝工作坊,不僅是店舖,也是教室跟展覽空間
巷弄中的獨立書店,環境看起來很舒適,感覺可以在裡面待上整個下午
這附近有許多裁縫材料行。小時候還沒有外送平台,我曾經騎單車來這裡幫阿姨拿貨料,回去給他修改衣服,就像現在的外送人員一樣
在以往,美容院是專門為女性設計造型的場所,而男性則會去理容院修容剪髮。因此在電影艋舺的對話中,男主角才會對媽媽前男友不滿,說出「這是美容院不是理容院」
曾經是大同中山區最大的二輪電影院,也是台北市區內最後一間歇業的二輪電影院,在當年是許多小資男女當年的約會聖地
更新後的大樓,即便是宮廟進駐,也沒有更動外觀,沒想到宮廟與市容也能找到平衡點
藏在巷口的鯊魚煙專賣店,是許多老台北人鍾愛的小吃店名單,而店名的「柴仔寮」,也暗示著這裡既不是涼州也不是寧夏,而是木材產業集散地
蔣渭水紀念公園的Ubike租借站,公園有許多民主運動的紀念碑,很適合進去逛逛